close

更多相片請見

http://notiue.pixnet.net/album/set/17992768

 

大樹下修車店,攝於肯亞 

 

 

大樹下修車店,攝於肯亞

 

.不必卸除外胎而修補內胎的方法-直接把內胎「拉出來」修補 

.不必卸除外胎而修補內胎的方法-直接把內胎「拉出來」修補

越南製的外胎,已屬上等佳品(單價約新台幣200元) 

越南製的外胎,已屬上等佳品(單價約新台幣200元)

 

類似坦尚尼亞,單車貨運再馬拉威極為普遍,照片中單車載運的是沉重的煤材

類似坦尚尼亞,單車貨運再馬拉威極為普遍,照片中單車載運的是沉重的煤材

馬拉威村鎮的標準街景,包含頭頂行李的婦女,塞滿「乘客」的小貨卡,與以單車通勤的上班族 

馬拉威村鎮的標準街景,包含頭頂行李的婦女,塞滿「乘客」的小貨卡,與以單車通勤的上班族。

最常見的兩種中國製打氣筒,單價僅約50~300元(主要視當時殺價功力而定),體積碩大,只能綁在車架上,而氣嘴咬不緊與輸氣管因橡膠劣化而斷開是最常見的問題。 

最常見的兩種中國製打氣筒,單價僅約50~300元(主要視當時殺價功力而定),體積碩大,只能綁在車架上,而氣嘴咬不緊與輸氣管因橡膠劣化而斷開是最常見的問題。  

 

 

最常見的兩種中國製打氣筒,單價僅約50~300元(主要視當時殺價功力而定),體積碩大,只能綁在車架上,而氣嘴咬不緊與輸氣管因橡膠劣化而斷開是最常見的問題。

文中提到把兩條變速線接在一起方式的示意圖。以鐵鎚將螺帽打扁,壓扁的螺帽成為變速線的連結劑,雖然犧牲一些長度,但是一條完整的變速線在創意下誕生 

文中提到把兩條變速線接在一起方式的示意圖。以鐵鎚將螺帽打扁,壓扁的螺帽成為變速線的連結劑,雖然犧牲一些長度,但是一條完整的變速線在創意下誕生。

 

 

 

  已許久沒在路上看到那麼多單車,單車在馬拉威被賦與運輸的重責大任,龐大的單車使用人口,隨處可見的大樹下修車店,也許我能夠在處理單車的疑難雜症前,先講求不傷玉手。

 

(一)大眾運輸

  先談大眾運輸的部分,除了九人座廂型車,肯亞與坦尚尼亞提供短程運輸的莫過於boda-boda-打檔機車。除外,計程車在東非多數國家被提供非常廣泛的定義,一個有車想賺錢,另一個沒車想出門,只要兩個人價格談得攏,路線兜的起來,車車都是計程車,人人都是計程車的乘客。Uber的起創理念早在非洲運作良好的實行多年。廂型車與boda-boda仍大量存在馬拉威的城鎮,但是昂貴的油價(2013年汽油一公升價格約在台幣40~50之間)與便宜與人力,讓交通運輸在貧窮的鄉間市郊找到另一個出口-計程單車,想必對許多曾旅行東南亞國家的旅客並不陌生。在馬拉威,相同的模式,講路線,談價錢,沒有馬達也沒有變速,只有鐵管淑女車的「駕駛」,不但載人,兼職運貨。煮飯發現少了沙拉油,關瓦斯後出門採購是先進國家的作法,使用柴火的馬拉威,飯煮到一半離席的下場,不是燒掉房子就是燒焦食物與鍋子(把火熄掉再把火重新點燃太耗工)。這時候,撥通求救電話,沒多久家中的木板門因劇烈搖晃而滋滋作響,單車計程車把密封袋小包裝的家製廉價沙拉油送到家。

  但是這裡是馬拉威,並不是在歐美國家行之有年,兼負運輸功能與單車品牌潮流先驅的單車快遞產業,更不能出現如電影超級快遞的情節。不論何種用途,這裡的單車運輸業與大樹下修車店只是貧窮的人民在無力買車或養車下互利共生的產物,並非有規模經營的事業機構,大樹下修車店最重要的職責是補胎,在人定勝天定義為物盡其能的世界裡,會滾的輪胎是單車唯一的要件,但是現在我得處理爆胎,還得修理又斷了的變速線。

 

(二)補胎

  討論這個話題前,先看看我腳下的中國小強是怎樣的通勤車。

  前輪1.75吋的外胎塞進1.5吋的輪圈,安裝不慎即蛇咬爆胎,粗糙的巧克力外胎看似堅強,但實質上並不耐磨,一條內胎貼貼補補,在資源有限的世界裡,內胎沒貼滿補胎片前不能退休。我攜帶的5條內胎只剩一條完好如初,馬拉威前我總是保持「爆胎先換新胎,晚上休息再補舊胎」的規律作息。但隨著路邊越來越茂密的有刺薊草,柏油路上隨意散布的鐵釘與玻璃碎片,讓爆胎次數益加頻繁,加上連當地人都嫌棄的補胎片與補胎膠品質-我在東非購買的補胎片缺乏彈性常無法與內胎緊密密合,而補胎膠是把手指黏在一起的好工具,但是遇熱會失去黏性的奇異特性,讓他喪失出廠時被賦予的任務。爆胎是因為內胎被刺破還是內胎與補胎片分了家,常常無法釐清,漸漸的,晚上補胎從偶爾為之變成日復一日的例行工事,挑燈夜戰夜夜笙歌,只為了明天能安心上路,這些不堪回首的學生時代回憶,伴隨甲苯惡臭,與不慎沾附補胎膠後水乳交融的五指,在馬拉威有了新的詮釋。

  大樹下修車店成為新的救星,龐大的單車使用人口,創造出有如台灣便利商店密集的大樹下修車店。大樹為了遮陽,沒樹的地方搭個木棚也過得去,別忘記,大樹下修車店主不負責車材採購,他們沒有專業工具,也沒有師承的技術,但多的是人定勝天的創意。

  那在蠻荒地帶怎麼補胎

1.找出破洞,若沒有水盆與肥皂,則盡量把內胎打飽打脹,用破洞處發出的漏氣嘶嘶聲判斷破胎位置。這個方法是我在非洲習得的必要技術。

2.用砂紙、剪刀,甚至石頭木片等鋒利物品去除破洞附近的沙土,並把破洞附近磨薄。

3.連當地人都嫌棄的補胎片請丟到旁邊,用廢棄內胎剪取適當大小,塗上補胎膠,破洞附近也要塗膠,塗膠範圍務必比以內胎剪裁的補胎片大。

4.待補胎膠半乾(不再泛水光),以內胎製程的補胎片貼上破洞處,以重物敲擊重壓約3分鐘即可,注意補胎片的邊緣是否密合。

  以上補胎的技術只是先進作法對環境的小小演化,而把輪胎卸除並非步驟之一(請參見照片)。更有趣的是在沒有新的變速線,也沒有銲槍的狀況下,怎麼修理因斷成兩截的變速線而喪失功能的變速器?這在文末有說明。另外,補好的內胎還須灌入空氣才能發揮效用,而在這裡能取得的打氣筒的品質,讓幫單車打氣這件小事,成為需要眾人合力的團隊工作。

 

(三)打氣筒

  如同希臘神話中的薛西弗斯(Sisyphus),我在崎嶇的衣索比亞南部不斷的推著沉重的巨石上山。那個時候,我總是能用微薄之利誘惑周邊的頑童替我滾動巨石(請參考「3-7小孩與白爛雞」一文。到了馬拉威,我發現那顆我似乎從來沒有真正推過的巨石,其實只是塗灰的保利龍球。

  鋼鐵的外在,溫柔的內心,這是對中國貨品的正面描述。更直率的說法如我遇到的眾多東非居民的抱怨:同樣的商品,他們把便宜的爛貨送進非洲,然後把昂貴的精品送到歐洲。我們偉大的祖國,或是一直幻想成為台灣人的偉大的祖國的國家,他們不希望他們製的雨傘再像電影致命的吸引力中的場景,禁不起大風的台灣製雨傘,成為廣為流傳的笑柄。但是,價格戰幾乎是現代每項商品獲得廣大市場通路必經的血路,於是,他們用精明的生意頭腦,取巧的方式,台灣健保壓低保費的手段,讓美國的麥克道格拉斯買到一把用不壞的雨傘,至於便宜到對荷包完全不痛不癢,住在東非的麥克道格拉斯用的傘……,至少比芭蕉葉堅固。

  這是東非居民對中國產品又愛又恨的原因-便宜但不耐用。而當單車在衣索比亞斷斷續續因道路整修而必須改道土石便道,與肯亞北方近200公里的土石爛路的長時間操勞撞擊,前後輪已如地球公轉般轉出春夏秋冬,我逐漸了解腳下只是胸大無腦的肌肉棒子有如偽裝成巨石的塗灰保利龍球,看似堅固但不堪摧殘。更糟的是,身上攜帶與周邊所有能購得的耗材都具有類似的軟弱內在,內胎每天破一次, 變速線2個月斷一次,而打氣筒一個月內氣嘴咬不緊,兩個月到輸氣管因橡膠劣化而斷開。雖然這些耗材便宜(內胎除外),打氣筒一支只要50300新台幣(同樣型號款式的打氣筒,因殺價功力不同而有不同售價),但是要找到一隻新的打氣筒卻難如登天,在物資取得不易的大地,有錢有需求不一定有市場,對於不把內胎灌飽,卻屢將往我肚裡灌氣的頑皮打氣筒,我試過以物易物、乞討,甚至從天堂喊到地獄的殺價方式,但鐵斧頭總無法成為金斧頭,這些打氣筒的壽命,永遠像一個黯淡的流星,劃過我因屢戰屢敗而受創的內心。

  但對於把打氣筒視為生財工具的大樹下修車店,不斷購入新打氣筒不是好辦法,而奢望「下一個打氣筒會更好用」更不切實際,於是,在人定勝天被定義為物盡其用的世界裡,打氣筒只剩唯一要件-幫浦,隨便一條中空的橡皮管都可作為輸氣管,而一人壓著幫浦,另兩人分別緊捏著幫浦與輸氣管,與氣嘴與輸氣管的連接處,以讓空氣能順利由幫浦進入內胎不在輸送途中漏出。這種運作模式雖然效率極差,但打氣筒氣嘴咬不緊,輸氣管因橡膠劣化而斷開都不再是問題,前提是我有三隻能分別運作同時能完美合作的巧手。實務上我還是得尋尋覓覓,浪費了數公尺長的電線膠帶試圖黏合裂開的輸氣管後,我決定像藍鬍子般,用生命更迭的方式尋找我的Miss Right,在東非單車旅行的半年內,我更換了七支打氣筒,敗壞的「前妻」被我丟到路旁,不再相看兩相厭。

 

(四)修理爆胎的SOP

  打氣這件小事能迂迴進擊,補胎與斷掉的變速線總得正面處理。一條外胎可便宜到台幣80元的世界,一條內胎價格卻不會低於200元,對台灣的單車騎士,單車內胎與外胎都是消耗品,但在這裡,只有需要經年累月與地表碰撞的外胎符合消耗品的定義,而內胎如前文所述, 即使貼滿補胎片還是不能退休,而是剪裁適當大小作為補胎店之用,或是剪成條狀作為綁繩。

  補胎技術不純熟,不知道待補胎膠半乾(不再泛水光),再把補胎片貼上才能得到最好的黏附效果,是我的疏失。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補胎片與補胎膠的品質卻似乎讓我永遠無法駕馭補胎的高深技巧,廢棄內胎代替補胎片也許是好辦法,但是對橡膠黏著力不佳,且輪胎滾動產熱導致的黏性喪失的補胎膠,卻一點方法也使不上勁。請別忘記,經過多方嘗試「下一個會更好」總只是自欺欺人的空談,加上日益增加的爆胎頻率與密度增大的大樹下修車店,「請問下一個修車店在哪裡(不論口頭詢問還是比手劃腳)」成為我在馬拉威的荒郊野外遇上爆胎的第一步驟,花費新台幣520元的代價(實際價格因當日殺價功力而定)請人補胎,不但省事,也避免身上財物被趁亂誘拐的危險。

  斷掉的變速線成為另一項棘手難題,以淑女車為主的世界,找到新的變速線與找到懂單車變速的師傅同樣困難。幸好事發之地在馬拉威的平坦湖岸,變速暫時是可有可無的裝置,無差別待遇的問遍每一家大樹下修車店,我總算找到能夠修理變速的居民,但是取得新的變速線依然無解。

 

(五)人助自助的單車殿堂

  單車計程車在馬拉威大城鎮的通勤服務鏈中扮演相當重要的地位,對於多數通勤旅客,九人座廂型車提供中長程載運,而單車計程車取代在肯亞與坦尚尼亞被大量運用的boda-boda(打檔機車),解決最後一里的運輸。龐大的單車使用人口是否為馬拉威境內的單車騎士得到一絲道路地位的提升?遺憾的,這個答案是否定的,騎車人口比例增加只是增加數對發覺危險的感官,降低發生事故的機率,大車引擎聲接近,路上整排的單車不約而同的騎進路旁的草叢避難,若單車騎士對駛近的大車無所反應,大車駕駛也會輕按喇叭示警。重點總歸一句「行人讓小車,小車讓大車。」小車不只應當禮讓出可差身而過的空間,更是當禮讓出讓大車通行毫無阻礙的整條道路。而當黑暗壓頂,每台單車前輪上方鎖緊的手電筒在缺乏道路照明設施的小鄉鎮,成為活動式的路燈,眾人拾材火燄高,天助自助,沒有月亮星辰天不助的夜晚,人助自助為生命找到出路,也給與人定勝天另一種定義。

  台灣常見的中高級登山車種擁有定格式後變速撥把,各個變速檔位在變速撥把位置已經固定無法微調,因此調整後變速檔位需要更精準的技術與技巧。而一般通勤車(如捷安特cs系列等通勤車型)使用的旋轉式變速系統,各個變速檔位在變速撥把位置並非固定,對於後變速調整的精細要求相對於定格式變速撥把低,若是我騎的是由台灣帶去的高階登山車,變速調整能找他人代工嗎,而最大可使用的內胎為1.5吋在這裡也不容易找尋。或許單車遭竊是因禍得福,也似乎證明我的堅持能抵抗周遭的雜音。

  面對無新的變速線可替換的窘境,修車師傅找到一顆中空螺帽斷成兩截的變速線分別由左右從中穿過,鐵鎚重擊數次,壓扁的螺帽成為變速線的連結劑,雖然犧牲一些長度,但是一條完整的變速線在創意下誕生(請參見照片)。400馬拉威幣約新台幣35元的費用包含一條新的變速線,與使得後變速再度聽話服貼的難得技術,呼應文首馬拉威便宜的人工,也是我在馬拉威傾向花錢請人修車的另一個原因。除此之外,素有非洲溫暖之心美譽的馬拉威人也是我決定修車不傷自己玉手的另一項原因。但是,溫暖之心似乎在與貧窮與外援的交互作用下,起了新的變化,例如,當爆胎發生在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荒郊野外,幫我忙的當地人趁亂之中摸走我充當砂紙,磨薄破洞附近的剪刀。剪刀當然不只這個用途,而買新剪刀的困難除了「在雜貨店找不到居民不需要的物品」之外,另有如何在漫天喊價的雜貨店中以合理價錢購得,面對這個問題,依靠數月累積的生活經驗,似乎有了不錯的解決方法,在馬拉威4將有討論。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非洲單車 單車旅行
    全站熱搜

    noti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