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更多相片請見

http://notiue.pixnet.net/album/set/17991703

 各種logo的二手衣,標有sumsung(三星)的二手衣遍及坦尚尼亞的大街小巷,但仔細尋找,可以發現許多來自台灣的舊衣。 

 各種logo的二手衣,標有sumsung(三星)的二手衣遍及坦尚尼亞的大街小巷,但仔細尋找,可以發現許多來自台灣的舊衣。 

各種logo的二手衣,標有sumsung(三星)的二手衣遍及坦尚尼亞的大街小巷,但仔細尋找,可以發現許多來自台灣的舊衣。

ugali食用成品(白色塊狀物),搭配羊肉塊與芥菜,約新台幣50元。

.ugali食用成品(白色塊狀物),搭配羊肉塊與芥菜,約新台幣50元。

成熟的大蕉,表皮仍為青綠色。 

成熟的大蕉,表皮仍為青綠色。

matooke食用成品,搭配芋頭泥與芥菜。 

matooke食用成品,搭配芋頭泥與芥菜。

 

 

(一)食

  在馬拉威能吃到稻米,台灣的農技團可謂貢獻良多,雖然馬拉威與台灣斷交後,缺乏灌溉用水引流建設與維持耕作機具技術的的馬拉威已鮮少耕種稻米,但是價格稍高的稻米卻已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缺乏的主食之一。

  非洲居民的主食仍與台灣有基本差異。若參加團費日以萬計的旅行團,也許能夠吃到特殊的精緻料理,但以市井小民的生活來看,這些如同中華料理中的龍蝦鮑魚,總不可能時常出現在餐桌上,而東非居民飲食如同台灣早期農業社會,主食為重,副食為輔,計算熱量不重要,吃飽有力工作已是神明保佑。以下將介紹三項雖在但台灣極少食用但卻是東非的國民主食,包含ugalicassava,與matooke(matoke)等。

  旅人在肯亞與坦尚尼亞常會眼見耳聞maize這種濃稠狀液體食物,這是當地居民常見的早餐食物之一,重要性不亞於諸如mandazichapati等麵粉類製品。maize,玉米的英式用法(美式多用corn一字),在那裡是cornmeal,粗玉米粉的簡稱。相較於以澱粉為主要成分的精緻玉米粉(corn flour),粗玉米粉富含維生素與蛋白質,可做為人類主食,製作諸如例如墨西哥玉米餅與市售的早餐玉米片等食物。而在東非除了作為被簡稱為maizecornmeal外,另外常見的ugali,也是常以玉米做成的主食。

  肯亞與坦尚尼亞的maizemaize在這裡是食物名稱,非指玉米本身)是黏稠的紅色液體,除了作為主要營養成分與甜味黏稠劑的粗玉米粉,還加入諸如燕麥大紅豆等穀類成分,以增加營養與做為著色劑。maize吃起來像黏稠的甜湯,內含的穀粒已磨成精細,口感滑順並沒有太多顆粒,雖然maize做成主食略顯不足,除了蛋白質含量低也缺乏飽足感,但對於居民而言,廉價的maize常是他們早餐的唯一食糧。

  相較之下,粗玉米粉與水均勻攪和後蒸製做成的白色塊狀食物ugali幾乎是整個非洲的國民主食。這種玉米糕在不同國家有不同名稱,如在馬拉威被稱為nsima(念法近似於zima),烏干達被稱為posho,辛巴威被稱為sadza。它的觸感柔軟類似饅頭。但黏度更大甜度較低,且質地結實能提供十足的飽足感。當地居民僅在缺乏洗手水源之際才會以刀叉就食ugali,否則一般食用方法為將ugali捏成一小球後沾醬食用,最常見的沾醬如豆泥與番茄糊等當地盛產平價的農產品。但是玉米易受蟲害,農民缺乏購買肥料的資金等耕作限制讓另一種作物-木薯,在包含馬拉威等國家更受歡迎,也成為製作ugali的替代材料。

 木薯(cassava)食用部位為塊根,是相對危險有毒的主食。木薯分為兩種-苦木薯與甜木薯。其中主要供應食用的是甜木薯,其表皮的有毒氫氰酸(cyanic acid)含量雖低,但仍須削皮煮熟後方可食用。除了耕作容易與耐旱等生物特性,木屬可以人工製作粉末,並非如同玉米粉的製作需要特殊機具,請參考照片說明。而木薯粉製成的ugali起源於馬拉威湖岸,與玉米粉製成的ugali相較,木薯製成的ugali質地較鬆,甜度更低。除了製成粉末與ugali,煮炸等都是常見的木薯食用方法。木薯裝在塑膠袋內可在室溫存放4周,而曬乾的木薯更容易存放,馬拉威湖岸居民採收並將木薯去皮後,常先曬乾以利保存,製成nsima前再將曬乾木薯搗成粉末。木薯蛋白質含量低,以木薯為主食者需有額外的蛋白質補充,以馬拉威為例,最佳與最廉價的蛋白質補充是牛奶製品,除了在飲食攤中現煮的牛奶,雜貨店中的鋁箔包裝牛奶價廉也容易獲得。

  而烏干達的國民主食除了被稱為poshougali,更有matooke,這是用被翻譯為大蕉(plantain banana)製成的食物。大蕉原產地為印度與地中海,相較於一般香蕉(dessert banana)植株更高大耐旱,果實更大長約10~30公分,成熟型態與一般香蕉亦不相同-大蕉成熟時果皮仍是綠色,過熟才會轉變成黃黑色。大蕉果實質地堅硬,生食澀味重,甜味低,並含有更多澱粉、維生素,與鉀等礦物質。大蕉有許多食用方法,如削皮切塊之後油炸或水煮,也可加入洋蔥肉末等佐料拌炒,而烏干達大蕉的傳統食用方法是壓碎後蒸製成塊狀的matooke,成品顏色微黃略帶甜味,粗纖維含量高,飽足感較玉米糕更大。但是matooke的熱量密度較posho低, 100公克僅約110千卡,蛋白質含量也更顯不足,多數情況下烏干達人仍以posho為主食,而大蕉植株難敵強風與暴雨,在耕作上亦有其限制。

 

(二)衣

  慈善事業某種程度上是社會主義的延伸,雖立意良善但卻可能缺乏效率。

  多數人也許從未思考我們捐獻的二手衣最後怎樣到達非洲貧民的手上,是「手上」而不是他們居住的國家。單靠慈善的力量,不論缺乏人力還是資金,多數時候都難以讓二手衣完成最後一里的旅程。這個時候,在坦尚尼亞稱為mitumba的二手衣市場,重要性即不言而喻。這不是說慈善團體假慈善之名,把眾人捐獻的物資拿去圖利,而是為了把這些物資分配到災民的手中需要一定的經費,除非嚴重的天災人禍,否則世界的目光不會注意到「一件衣服」的需求,自然也不會產生足夠資金在國土遼闊的非洲大陸進行物資分配。這個時候,商業利益必須適時伸出援手,不論這些mitumba的上盤商免費由慈善團體得到這些舊衣,還是由外國掮客以低價購得這些在先進國家只剩抹布功用的紡織品,他們都是二手衣最後一段里程的轉乘站,帶領二手衣到需要的居民手中。

  許多坊間著作都有提到這個令人神迷的活力二手衣市場,但實際眼見卻令人更加驚奇,早期二手衣來源以歐美國家為主,但隨著中國經濟發展,與中國與黑色大陸與日俱進的商業貿易往來,這些與非洲人民體型較類似的東方人的舊衣逐漸占領mitumba市場。此外,也並非所有國家雙手擁抱二手衣市場,最主要的原因是擔心這會削弱國內紡織經濟的前進動力,因此,坦尚尼亞成為二手衣的集散地,也常可在街坊中發現台自台灣舊衣的蹤跡 ,甚至2008總統大選競選背心。mitumba上盤商批貨之後(常以重量計費無法撿貨),首先把衣服分門別類,接下來首先把衣服帶到最有行銷潛力的市場-諸如大城市沙蘭港(Dar es Salam)與多多馬(Dodoma),剩下沒賣出的衣服-這個時候可能已經缺乏論件計價的經濟價值,可能會由下盤商整批購入,丟上廂型公車的車頂,最後以便宜售給某個偏鄉的村落領導人,攤在該村落的某塊泥土地上,由村民免費選,不必擔心這位領導人花錢行善,花小錢買形象可能為他帶來更大的利益。

  而男女對二手衣的需求大不相同,坦尚尼亞男性多不重視外表,且務農與貨卡車司機等衣著缺乏舉足輕重地位的職業是坦尚尼亞男性的大多數出入,他們一方面是二手衣的死忠粉絲,但另一方面也對價位斤斤計較。而坦尚尼亞的女性雖然在多數時候(尤其是偏遠村落)缺乏地位甚至缺乏人權保障,但是她們不像生活在中東部分富有的產油國境內的穆斯林女性般「沒權但有錢」,生活在水電基本設施都付之闕如的偏鄉,她們不只是生殖機器更是重要的家庭支柱,家中的男人出外工作或飲酒的時候,他們必須一肩扛起相夫教子與所有的生活瑣事(若她無法負擔這些家庭瑣事,家中的孩童有可能必須輟學以分擔家計)。對於衣著,她們有經濟考量也有宗教影響,東非的穆斯林不需要身著黑色chador(罩袍),相反的,他們可以穿的五顏六色,如同在台工作的印尼穆斯林女性移工,她們對二手衣的需求更大也更挑剔,太過暴露有礙宗教教條,太過緊緻妨礙日常工作等並不受青睞。有趣的是,雖然擁有一身烏亮的皮膚,她們也怕炙烈陽光,輕薄的長袖衣褲才是她們的首選。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ugali matooke mitumba 大蕉
    全站熱搜

    noti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