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坦尚尼亞單車路線與文章重要地名位置圖

(原始聯結https://www.google.com/maps/d/edit?mid=z2pau_v6pIlU.kUY30aD1IgqU)

坦尚尼亞單車路線與文章重要地名位置圖  

 

更多相片請見

http://notiue.pixnet.net/album/set/17964280 

麵粉煎餅chapati由紅色塑膠盤順時鐘介紹,分別為chapiti可食的成品(貌似台灣的抓餅),麵粉塊,而鐵盤上的是正在煎製的chapati 這是坦尚尼亞最常見的早點,一片約新台幣3~5元, 

麵粉煎餅chapati,照片3-1由紅色塑膠盤順時鐘介紹,分別為chapiti可食的成品(味似台灣的抓餅),麵粉塊,而鐵盤上的是正在煎製的chapati。這是坦尚尼亞最常見的早點,一片約新台幣3~5元,而照片3-2是chapati成品,搭配的是大紅豆湯。

 

自行車(淑女車型)是坦尚尼亞(與馬拉威)最常用的交通工具,載水,甚至整個攤販的五金用品都不稀奇 

自行車(淑女車型)是坦尚尼亞(與馬拉威)最常用的交通工具,載水,甚至整個攤販的五金用品都不稀奇 

自行車(淑女車型)是坦尚尼亞(與馬拉威)最常用的交通工具。除了載水,甚至載運整個攤販的五金用品都不稀奇。

由伊林加至姆貝亞的崎嶇路段 4

由伊林加至姆貝亞的崎嶇路段。

 

由Uyole叉路往南,是高海拔放牧區與茶業生產區 

由Uyole叉路往南,是高海拔放牧區與茶業生產區 

由Uyole叉路往南,是高海拔放牧區與茶業生產區。

坦尚尼亞與馬拉威唯一的陸路口岸Kasumulu 

坦尚尼亞與馬拉威唯一的陸路口岸Kasumulu。

 

 

  從坦尚尼亞濱臨維多利亞湖的大鎮Mwenza出發,我先往東南到莫羅戈羅(Morogoro),再往西南到馬拉威國界,為什麼我會採用如此迂迴的路線而非由北向南?

  進入坦尚尼亞前,我發現一個有如潘朵拉盒子的網站,如網站www.tanroads.orgtanroads road network(坦尚尼亞道路網)子項之地圖所呈現,坦尚尼亞有鋪柏油的道路(paved road,鋪面道路)以最大海港城市沙蘭港(或譯為三蘭港,Dar es Salam,念法:da-RE-sa-lam)為中心,分別往北、南、西北、西南四個方向延伸,連結至坦尚尼亞的五個鄰國肯亞(北)、莫三比克(南),烏干達與盧安達(西北)、馬拉威(西南),而坦尚尼亞連結至鄰國民主剛果與尚比亞間無任何鋪面道路。我的計劃是由烏干達,經坦尚尼亞,由北向南往馬拉威方向騎乘,根據該網站地圖所示,最短距離並不是真的最短距離。坦尚尼亞的柏油路面僅連結大型聚落與城市,這些大型聚落與城市多分布在濱臨印度洋的東岸,由烏干達至馬拉威,南北向的穿越坦尚尼亞的西部雖然距離最短,但不是最佳解。坦尚尼亞西部相對雨量稀少,惡劣的生存條件導致稀疏的人口,單車穿越不平整道路的偏遠西部,回想肯亞北部的狀況,還是算了吧。何況相較於肯亞,坦尚尼亞的簽證政策寬鬆的有過之而不及,僅極少數國家無法在合法的邊境關口取得坦尚尼亞落地簽,甚至以包含大英國協多數國家在內的護照通行坦尚尼亞可獲得免簽待遇(坦尚尼亞的落地簽與免簽待遇差別僅在於是否需要繳交30美金的簽證費),一般情況,落地簽(或免簽戳章)可讓旅客以觀光名義在坦尚尼亞停留90天,較肯亞的30天長。遠道而來匆匆一瞥,並不是我的作風;柏油路不騎,搞得灰頭土臉蓬頭垢面更不是我的喜好。據此,以該網站所提供地圖為本,我在坦尚尼亞的路線為西北-東南-西南的右向箭頭狀。從烏干達邊界開始,先由西北向東南往首都多多馬(Dodoma)騎,再往西南的馬拉威國界前進,約2000公里的路程並不漫長,觀光簽證給我90天的時間,不只足夠旅行,更足夠生活。以下首先討論沿路的景觀。

  由Mwenza往南,抵達Nzega叉路口,也是本文前面敘述「天堂路與地獄路」的叉路口。往南是到馬拉威的捷徑,但柏油僅鋪到小鎮Tabora。除外,這條路上一片荒涼,少有大型聚落。因此,我往東南行,經過以富有水鳥生態的Singida湖泊(lake Singida)小有名氣的同名小鎮,這個湖泊雖為淡水湖,但湖泊周遭已因過度農牧而鹽鹼化。而與其說接下來經過的首都多多馬(Dodoma)是大型城市,不如說是為了平衡區域發展的小鎮。坦尚尼亞的遷都計畫:由原本的政商中心,濱印度洋港口沙蘭港,遷移至內陸的多多馬並不成功,主要原因是多多馬基礎建設(如水電與道路聯繫等)的發展無法因應龐大的政府機關運作產生的需求。掛著首都的名號,實質上許多政府機關與外國領事機構,甚至坦尚尼亞最具規模的兩個國際機場之一仍設置於沙蘭港(另一個最具規模的國際機場是吉力馬札羅國際機場)。沙蘭港與多多馬的市容也大相逕庭,前者擁有許多高與齊天的高樓大廈,正在興建的公車捷運系統(BRT)為這個城市的擁擠交通提供一帖良藥;而多多馬境內的多數地區甚至未設置路燈,夜晚也不像沙蘭港般擁有普及且有活力的酒吧。多數旅客不把多多馬作為坦尚尼亞的必停留景點,而多多馬也缺乏如此的吸引力,為了平衡區域發展而建的城豁,缺乏歷史遺跡與文化衝擊,日間的雜貨市集似乎是多多馬的唯一重頭戲,即使如此,二手衣市集Mitumba,與隨處可見的台灣二手衣,或多或少增添的這個城鎮的有趣之處。

  由多多馬往南至南部大鎮依林加(Iringa)的道路整建工程仍在進行中,我仍得續往東南繞行,以避開南北捷徑上的塵土飛揚。莫羅戈羅戈(Morogoro)是坦尚尼亞擁有的標準市容,不超過三層的水泥建物構成最主要的棲身居所,低樓層的設計不是因應地震而是因為有限的建築技術,而自行車、摩托車,與廂型公車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這個人口僅約20萬的小鎮處在重要的交通節點上,這裡也是坦尚尼亞最重要的經濟作物-劍麻(為工商運輸用的高規格繩索的原料之一)的最大種植地。城內的Sofia hotel是經濟型旅客的首選,一晚雙人房在新台幣500元之內,含電熱水器、風扇、早餐,甚至含西洋電影頻道的有線電視。

  莫羅戈羅是我的路線轉折處。由此我往西南騎行,目標是位於坦尚尼亞西南方的馬拉威。自此離開坦尚尼亞中北部的平原地區(平均海拔約8001000公尺),往馬拉威國界的道路一路翻高,最困難的路段莫過於抵達伊林加(Iringa)之前,由ComfortIlula之間8公里的陡升路段,但有趣的是,陡升路段會帶領旅客到一片視野遼闊的平坦高原,而非進入崎嶇不平的層巒險地,這片高原平均海拔約1500~2000公尺,構成坦尚尼亞南部的地型主體,也讓坦尚尼亞國境之南擁有與肯亞或衣索比亞類似的高地氣候,雖地近赤道,但是氣候終年如春,冬不降雪,乾溼分明且少有暴汛,極適合農業發展。高原上的重要城鎮包含以魯阿哈(Ruaha)國家公園著名的東南大鎮伊林加(Iringa),與農產品集散交易中心西南大鎮姆貝亞(Mbeya)等。往馬拉威的道路在姆貝亞的東側Uyole與主要公路分道揚鑣,由Uyole往南至馬拉威須先翻過海拔約2300公尺,以茶業與畜牧業的著名的Njipanda地區,接下來的連續險降坡直抵海拔僅約600公尺的馬拉威湖岸是車禍好發路段,在未來的文章有詳細討論。

  每個東非國家都有依些類似的特色與飲食,也有青出於藍的地方。在衣索比亞小孩爭著幫我推單車以賺取零用錢,到了肯亞有時連問路都有價碼。衣索比亞家徒四壁的廉價旅館,旅館到了肯亞一樣平價,但多了蚊帳與風扇,甚至有電熱水器等「先進設備」。而坦尚尼亞最讓人著迷的是他們的民族性,也許同樣貧窮,但多數情況下熱心助人不求近利回報。坦尚尼亞也是東非國家食宿最方便也最能兼顧品質的國家幾乎所有村鎮都可以找到整潔僻靜的銅板旅館,平均價格約新台幣100~150元,而旅館服務員總是熱心的協助旅客解決大小問題,而在略有涼意的南部高原取材燒水供旅客洗身是旅人最感激的貼心服務。食物方面,雖然除了鹹花豆泥外,蔬菜再度從餐盤消失匿跡,但是諸如「wali nyama」(wali為米飯,雖然nyama泛指所有肉類,但多指稱最易取得的羊肉)與「wali kuku」等,都是台灣人熟悉的食物(Kuku是雞肉,在缺乏籠子雞的大量飼養方式,加上雞蛋是最佳的蛋白質來源的前提下,雞肉的食用並不普遍價格也偏高)。每天早上,總是很容易在街角找到販賣麵粉煎餅Chapati的小販,搭配現煮的牛奶或奶茶,與夜晚能夠得到充分休息的旅店,也許許多單車騎士和我一樣,每天都得到足夠的動力前進,但卻同時捨不得離開,至於我在坦尚尼亞得到的協助,當然不只有指路那麼簡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oti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