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相片請見http://notiue.pixnet.net/album/set/17991712
自行車道的有趣設計,除了紅綠燈號轉換按鍵,還有創意的把手供單車騎士支撐。
德國電車承載單車的空間節省設計。
搭乘汽車渡輪渡河。
在奧地利境內的油畫邊田野景觀。
阿爾巴尼亞Shokodër往科索沃的山路。
克羅埃西亞沿海(亞得里亞海(Adriatic sea)道路,多處可見代表性的紅色屋頂與灰白的喀斯特(石灰岩)地形,路況極為優秀。
蒙特內哥羅的科托灣(Kotor)。
科索沃首都Pristina街景。
阿爾巴尼亞Shokodër往科索沃的山路的峽谷景觀。
風景瑰麗的歐洲最適合做為單車旅行的開始,在這裡不必擔心太多生活瑣事,單車騎士只需要儲精蓄力,欣賞沿路目不暇給的美景。其中波赫聯邦另文說明,這篇文章簡述歐洲單車旅行。而在德國奧地利境內規劃完善的自行車道-EuroVelo(歐洲跨國單車道)),更是貼心且令人讚嘆不已的設計。
(一)德國與奧地利—簡介EuroVelo(歐洲跨國單車道)
由德國直到奧地利與斯洛維尼亞的國界,我並沒有使用錯綜複雜的公路系統,而是利用歐洲著名的國際單車道。這個稱為EuroVelo(European cycle route network,歐洲單車道網路)的計畫,是由ECF(European cyclists’ federation,歐洲單車協會聯盟)所推動。ECF是歐洲各國推廣單車運動與單車旅遊的民間組織與單車業者所結盟的傘式組織,目前歐洲單車協會聯盟含有將近70個組織成員,代表超過50萬名的歐洲單車騎士。雖然EuroVelo在2011年被歐洲議會納入由全歐交通網絡質性會負責技術與財政管理的全歐交通網絡中(TEN-T) ,但是ECF仍是非營利組織,EuroVelo的興建與籌備經費來多自於個人與企業贊助,僅少數來自歐洲各國政府的協助。因此,以EuroVelo為首的國際單車道,不同於台灣單車道的浮華風格,在經費用在刀口的原則下, EuroVelo大量使用各國既有的單車道與低交通量的農路,甚至包含整地過的土石路面與人行步道等。儘管如此,建立EuroVelo有一套的準則,包含標誌外型與顏色的統一,對共用農路的車速與交通量的上限設定(意即超過這個交通量與最大速限的農路不可作為共用單車道,需為單車設立專用道)。在這些準則下,只要在網路上先做些功課,並不需要紙本地圖,即可愜意的在EuroVelo乘風。對於共用車流量少的道路,減少興建單車專用道額外的土建工程,在台灣的長距離單車道的類似範本為花蓮的兩潭(鯉魚潭到七星潭)自行車道,而自行車道上有許多令人莞爾的貼心設計,請參見照片說明。
但是,EuroVelo密集的跨國單車網絡,並未普及到歐洲各國,單車雖然不是權貴階級的運動,但是沒錢沒閒還是只能拿單車去買菜,而不是拿單車從西歐騎到東。因此,相對貧窮的東歐巴爾幹半島諸國(如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與前南斯拉夫諸國),一來單車運動未普及,二來這些國家缺乏既有的單車道,EuroVelo推廣困難,也未在這些國家生根。指標顯示方面,代表EuroVelo的是歐盟的藍底黃星,中間則標示路線編號,請參見照片說明。道路經過村鎮時,往往設有該村鎮的旅遊地圖,地圖上的資訊包含餐廳與住宿等。在著名的多瑙河單車(Donau ragweg)到與萊因河(Rhein ragweg)單車道,不難找到旅館,德奧境內,非大都市與知名景點, 附早餐與免費無線網路的基本配備單人房,一晚大約40歐元。旅客只要找尋「Zimmer frei(德語的尚有空房)」的招示牌,登門之後,屋主看到同時出現的人與單車,自然會為人與單車分別安排舒適的過夜場所。若想要節省預算,沿路眾多的露營區也可利用,德奧境內,隨意露營是可被處以罰鍰的違法行為,勿輕易嘗試。
雖然標示清楚,旅客仍應了解騎乘路線有基本認識,如EuroVelo 6號路線與既有的多瑙河單車道共線時,往往僅有多瑙河單車道的標示,而沒有Eurovelo的標示。另外,EuroVelo進入如維也納等大城市時,往往很難找到完整的指標資訊以通過該城市。若不幸在繁忙的市區跟丟EuroVelo的指標,除了詢問該城市的旅遊導覽處,也可以先沿著主要道路往下個城鎮騎乘,郊區與小村鎮比較容易找到EuroVelo的蹤跡。
目前EuroVelo已完成或部分完成的共有14條路線,這次短暫的半個月內,我涉略了部分的第15(萊因河—美茵河(萊茵河支流)自行車道), 第6(大西洋到黑海自行車道,包含多瑙河自行車道),與 第9(波羅地海到亞德亞里海自行車道)等三段EuroVelo。萊茵河與多瑙河單車道平緩,適合闔家出遊,為了節省經費,單車道常未架設橋梁以跨越寬闊河面,單車騎士得搭乘汽車渡輪或小型電動木筏渡河。穿越德奧的多瑙河與萊因也是最繁忙的旅遊河道之一,除了觀光船舶,也常可看到練習kayak(單柄雙槳)與canoe(單柄單槳)的居民,Kayak與canoe不但是沿岸居民最受喜愛的運動之一,也是奧運正式比賽項目。除此之外,沿岸諸多雄偉華麗的城堡,如位於阿沙芬堡(Aschaffenburg)的Schloss Johannisburg;中世紀古鎮(如Regensburg與以釀製葡萄酒聞名的Iphofen);和著名的德奧邊界水道關口等(歐盟成立後,歐盟加盟國之間已無任何陸路關口。取而代之的是諸如「Welcome to German」(歡迎來到德國)的標語。騎車之餘,也可以在以石板鋪砌街弄的古城區牽車步行,穿越喧鬧但不髒亂的市集。而EuroVelo 9又是不同的風情,縱貫奧地利的EuroVelo 9,同時也是奧地利的溫泉單車道(thermenragweg)(編號R12),又名為琥珀之路(Amber route)。長度近2000公里的EuroVelo 9南北連結北歐波羅的海(Baltic sea)與南歐地中海,是中古時期運送產自波羅地海的琥珀的南北要道之一。隨著矮丘上下起伏同時,也會穿越許多以溫泉著稱的村鎮與度假飯店,即使對溫泉興趣缺缺,也絕對會對沿途油畫般的田野風景讚嘆不已。
相關網站資訊﹔
多瑙河自行車道
http://www.danube-cycle-path.com/
EuroVelo15
http://www.rhinecycleroute.eu/
EuroVelo 9
http://www.eurovelo.com/en/eurovelos/eurovelo-9
(二)克羅埃西亞與蒙特內哥羅
離開奧地利,穿越南北縱長不滿百里的小國-斯洛維尼亞,續往南至克羅埃西亞,首先來到首都扎格雷布(Zagreb)達成地面電車來到城市中心,幾乎所有景點,與可提供旅遊路線圖的旅遊資訊中心,都在半天的步行距離之中。這是歷史悠久的城市,發展自古羅馬迄今,因此城內有許多歷史建築物,如以兩座高達105公尺為地標,在西元1880年的大地鎮改建為哥德式建築的聖史蒂芬大教堂(Cathedral of St. Stephen),與屋頂用壁磚拼貼出兩個分別代表克羅埃西亞及達爾馬提亞等地區(屋頂左側)與札格雷布市章(右側)的聖馬可教堂( Crkvasv Marka )(請參見照片)。從這裡開始,我離開EuroVelo,往南直至波赫與克羅埃西亞的陸路關口-Kostainica,穿越波赫後,再度回到瀕臨亞得里斯海(Adriatic sea)的克羅埃西亞。除了1991年獨立戰爭被毀,後來重建以紅色屋頂為地標的觀光大鎮-Dubrovnik,騎乘在亞德里斯海岸,道路雖然狹窄,但是沿途車輛似乎已習慣單車騎士的出沒,幾乎不見逼車與猛按喇叭的行徑。地中海氣候乾溼季分明,考量氣溫,春秋兩季是最佳的騎車時節,因石灰岩的地質而呈現灰白色的山稜,潔白的沙灘,湛藍的大海與晴空,隨著喀斯特(石灰岩)地形上下蜿蜒,是十分舒適宜人的體驗。
沿者海岸往南續行,離開觀光化的克羅埃西亞,接下來的蒙特內哥羅(Montenegro,中國取其原意譯為黑山),甚至之後的馬其頓(Macedonia),住宿一改規劃井然有序的hotel與hostel,而是非正規經營的民宿,顧名思義就是只要家裡有空房,就能「經營」民宿。在諸如公車站與觀光客聚集的重要交通節點很容易找到這些民宿掮客,舉例來說,與國界比鄰的蒙特內哥羅小鎮-Herceg Novi,正規經營的旅館一晚至少30歐元,以當地物價不算便宜,而我在長途公車站預到的民宿掮客,一晚10歐元的房間,套房格局,含無線網路,更重要的是房屋位於僻靜的郊區。這些非正規的民宿難以在網路找到資料,路邊招牌也僅是諸如"「apartment, sobe, zimmer, rooms」等代表空房的各國文字,設施雖不見得齊全,但多可議價。
科托灣(Kotor)是蒙特內哥羅著名的景點之一,也是亞德亞斯海最深入內陸的狹灣,以中世紀古城著名,相同的是熙熙攘攘的遊客,但是相較於商業化的Dubrovnik,科托比較像是樸實的小漁村,偶爾見到釣魚的居民圍繞著討食的貓隻,陽光照射下,圍繞Kotor灣的山稜輝映著白色嶙光,若缺乏陽光直射,想必如同奇萊山般反射懾黑光芒。之後公路暫時離開海岸線,進入內陸的丘陵地,也是蒙特內哥羅肥美的農牧地。
自此是旅人口中美麗的歐洲,選擇適當的氣候時節,在這些國家單車旅行並不困難,接下來由阿爾巴尼亞開始,則是平凡的歐洲,城市街道可能有些零亂,或是還保有蘇聯時期的風格,單車也逐漸成為街道上的稀有動物,騎在路上,不免吸引眾多好奇的目光,但也吸引更多的友善之心。
(四)阿爾巴尼亞至與科索沃
往南續行的阿爾巴尼亞是另一個世界,我經過的唯一大鎮Shokodër的交通已不只是「不再井然有序」,機車是路上的優勢物種,市區也屢見摩托車行,在路上做隨機布朗運動的汽車,隨意亂竄的機踏車輛,與路上隨機出現的大小坑洞,都成為這個城鎮的深刻映像。
阿爾巴尼亞到科索沃的主要道路以陸路關口Morinë分開兩國,在阿爾巴尼亞境內,通往Morinë的主要道路有兩條,並在該關口西側大鎮Dukës附近會合。這兩條道路分別位於阿爾巴尼亞南北兩側,以下以南側/北側道路稱之。南側道路已擴建成四線道的高速公路,編號A1,此高速公路聯結兩國首都-地拉那(Tirana)與普什蒂那(Pristina),其中長達6公里的Kalimash隧道,穿越海拔1858公尺的Runes山脈是該高速公路興建最困難的路段,這條長度約270公里的高速公路,讓兩國首都的行車距離縮短至3小時以下,但是,即使沒有單車禁止進入的規範,這條高速公路並不適合被單車使用,尤其是車速快,車流大卻缺乏路肩的Kalimash隧道。
被單車騎士取而代之的是穿越崇山峻嶺的雙線北側道路,(南北道路在Dukës附近會合後,單車騎士僅能在有路肩的高路公路騎乘,無替代道路可利用)。隨著山巒上下迂迴繞行雖然辛苦,但是稀少的車流與壯闊的山景,肥碩的牧場和偶然出現的靛藍湖泊,甚至是道路後段的峽谷景觀,都成為由Shokodër到Dukës僅約150公里,卻耗時2天的費力路段最好的回報。雖然這段路缺乏旅館設施,但是路旁很容易找到肥美的草原的或松針覆蓋的平坦林地露營。而非主要道路的另一個代價是叉路口的指標完全付之闕如,在Shokodër經過大約3小時的迷途,在多位路人指引帶路後,我才找到往科索沃正確的方向。
科索沃的獨立問題本質上不同於南斯拉夫解體,雖然表面上看起來科索沃境內的阿爾巴尼亞裔是受到壓迫的少數族群,但實際上科索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納入南斯拉夫王國,到南斯拉夫王國在二戰滅國,被列入義大利的國土,直至科索沃加入南斯拉夫聯邦的這段歷史,境內的科索沃解放軍(KLA)一直以包含綁架,爆炸等各種恐怖行動促進科索沃的獨立。而科索沃境內的非阿爾巴尼亞裔不斷逃離科索沃,至1991年南斯拉夫解體,科索沃境內的阿爾巴尼亞裔已高達總人口數的9成,而南斯拉夫解體後,塞爾維亞限縮科索沃自治省的權利,甚至屠殺科索沃境內的阿爾巴尼亞裔平民,對塞爾維亞方來說,這只是北約出兵的藉口。但無論如何,塞爾維亞領導人米洛塞維奇以建立大塞爾維亞國為名,迫害科索沃境內阿爾巴尼亞裔族群是不爭的事實,而衝突的兩方-科索沃阿爾巴尼亞人與塞爾維亞人,當然都有偏好己方的說法。
科索沃旅遊設備仍十分陽春,景點主要位於首都Pristina和大鎮Prizren,除了鄂圖曼與南斯拉夫時期的歷史建築,亦有許多戰爭時期留下來的殘破建物。與同樣遭遇戰火所苦的波赫相比,科索沃境內缺乏城市導覽等一日遊的行程,旅人得自己從雜亂的市景找尋歷史的蛛絲馬跡。另一方面,如同歐洲大眾運輸建設仍在襁褓階段的發展中城市,科索沃的大城鎮交通混亂且擁擠,但離開這些大城鎮則車輛稀少,身著T-shirt與牛仔褲的青年人窮盡方法向路過的旅人索取金錢不是新鮮事(除了直接要求施捨,更多是向旅人施與諸如便車載送等「加值服務」),原因除了貧窮與超過30%的青年失業率,更多的是長期接受外援的經濟基礎產生的依賴心理。「伸手要錢是全民運動」這在往後的非洲旅程更是司空見慣,原因不只是貧窮或是懶惰,更有許多錯綜複雜的因素。
一路東行,進入土耳其後,首先領受是他們的熱情,「坐下來喝杯茶吧」是居民對旅客常用的招呼語之一,但隨著時節漸入冰封隆冬,我在高加索山區得有應變之計。
留言列表